冉斌:打造壮美长江三峡文化集合体 开启长江三峡文旅发展新时代
打造壮美长江三峡文化集合体
开启长江三峡文旅发展新时代
——在壮美长江三峡文旅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的主旨演讲
冉斌重庆文化旅游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联盟同仁: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因共同的情怀与愿景齐聚于此,举行壮美长江三峡文旅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今天的大会,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曾为三峡工程作出卓越贡献的功勋前辈,他们是这项世纪工程的策划者、参与者和见证者,并受邀担任联盟顾问,不遗余力的继续关心支持新三峡、新旅游的新发展。在此,我谨代表重庆文化旅游集团,向出席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各位嘉宾和联盟伙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各位的参与,是对长江三峡文旅事业最深切的关注和最有力的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长江三峡作为中国最早推向世界的黄金旅游线路,自三峡工程建成以来,文旅发展迈入全新阶段,工程造就了“高峡平湖”的壮阔景观,形成了山水自然与现代工程交相辉映的独特风貌。近年来,云阳恐龙地质公园等一批文旅新地标相继涌现,A级景区总量突破300处,长江三峡实现了从单一峡谷观光向全域旅游体验的跨越式发展。纵观世界内河旅游领域,长江三峡游轮旅游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从早期的万吨级、五星级游轮,到近年来陆续涌现的主题游轮、新能源游轮以及沉浸式场景体验,长江三峡游轮产业正加快从“交通旅游”向“文化体验”赛道转变。当前,全球内河游轮产业呈现出高端化、主题化和深度体验化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长江游轮也正从规模化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进入到以文旅融合为根本、以沉浸体验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全域空间为舞台、以美好生活为目标的“新文旅时代”,也标志着文化赋能游轮旅游产品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发展的必然路径。这既是推动长江三峡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也是破解资源分散、主体弱小、联动不足等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更是我们这一代长江文旅人的时代责任。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湖北作为长江径流最长省份,处长江之“腰”、居中部之中、得文化之厚,两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长江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坚持推动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今天,我们发起成立“壮美长江三峡文旅产业联盟”,就是要汇聚多方力量、整合优势资源、协同区域发展,共同擦亮“壮美长江三峡”的金字招牌,让更多人读懂三峡、爱上三峡、传播三峡,共同谱写长江三峡文旅事业、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接下来,我将围绕“打造壮美长江三峡文化集合体,开启长江三峡文旅发展新时代”这一主题,与大家分享几点思考与展望。
一、集文化之魂,
开启壮美长江三峡文旅新时代
据统计,整个长江流域拥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8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余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00余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0座,资源禀赋极为丰厚,是一座文化宝库。国家层面大力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系统保护、整体展示长江文化。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打造“壮美长江三峡文化集合体”,是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引领,有机整合三峡沿线丰富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景观资源与现代文旅业态,通过系统性的保护传承、创新表达与产业协同,构建彰显中华文明特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江三峡文化标识体系。我认为,其核心内涵有五个方面:
一是集“多元一体”之大成,立体呈现中华文明谱系。壮美长江三峡文化集合体不是单一的文化切片,而是融渝鄂之豪迈、楚汉之浪漫、移民之坚毅、诗词之风雅、民俗之瑰丽于一体的“文化百花园”,生动展现出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宏大格局,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在长江流域的鲜活样本。
二是集“古今交融”之智慧,构建跨越时空对话桥梁。壮美长江三峡文化集合体既承载着千年积淀的历史文脉与古老记忆,更着眼于以现代科技、艺术和理念对其进行活态传承与创新表达,致力于通过沉浸式体验、数字化演绎等方式,构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三是集“山水人文”之灵韵,自然书写天人合一乐章。“壮美”二字,不仅源于夔门天下险、神女峰奇秀的自然造化,更源于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诗词咏叹、纤夫号子的生命呐喊。文化集合体将山水之“形”与人文之“魂”完美结合,使自然景观成为人文故事的舞台,让人文精神为山水注入不朽的灵魂。
四是集“产业协同”之动能,全面激发区域发展活力。壮美长江三峡文化集合体将推动文旅产业协同创新,打破同质竞争与资源内耗格局,构建跨界融合、联动共生的产业生态。通过整合文创设计、体验转化与推广渠道,促进文化、旅游、农业等多领域融合,衍生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做大长江三峡文旅产业规模。
五是集“民族精神”之魂魄,昂扬彰显中华文化自信。壮美长江三峡文化集合体所提炼和彰显的,是蕴含在三峡文化中“攻坚克难、开拓进取、顾全大局、开放包容”的精神价值。这种精神定将成为代表中国形象、具有全球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国家级文化标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三峡篇章。
二、借游轮之兴,
做好中国载体讲好中国故事
游轮产业是国家精心布局的重要战略产业,更是推动长江文旅发展的核心抓手与最佳载体。长江游轮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至今已发展40余年,游客规模从最初年均不足万人次增长至超百万人次,外籍游客最高占比达到30%以上,整体呈现爆发式增长,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以游轮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的战略方向,搜集、整理、集成、弘扬长江文化,系统构建流动的文化展示与体验平台,让游轮真正成为串联三峡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文明声音的“移动会客厅”。游轮作为打造文化集合体的最佳载体,我认为具有五个方面的显著优势。
(一)游轮是“移动的观景台”,天赋异禀,视角无双
长江三峡的壮丽,在于其立体的、流动的山水画卷。夔门天下雄,巫峡十二奇,西陵滩险峻,这些绝世风光的最佳观赏点,恰恰就在江水中央。游轮提供了任何陆地观景平台都无法替代的、360度无死角的动态视角。这一天赋优势,让游轮成为首席观景位,让游客读懂每一座山峰、每一段峡谷的故事,使移动的观景升华为深度的阅读,真正实现船在江中走,人在画中游的至高意境。
(二)游轮是“流动的博物馆”,时空穿梭,对话古今
游轮可以突破传统博物馆的静态展陈模式,将自身的公共空间转化为长江三峡文化的情景化展场。重庆文化旅游集团旗下黄金游轮过去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推出“长江奇迹”“长江记忆”等主题游轮,通过主题舱房、文物展陈、数字光影、船员服务等,系统性植入渝鄂、诗词、航运等文化IP,鲜活地讲述那些年在长江上搏击风浪、承载欢歌的故事,让游客在触摸历史中,感受长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为游客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三)游轮是“沉浸的体验馆”,全程嵌入,身心俱享
游轮作为一个封闭的、多功能的移动空间,天然具备打造“全情景、全场景、全沉浸”文旅空间的独特优势。深度整合长江沿线文化资源——如川江号子、石刻技艺、屈原传说、昭君故事与楚辞风情等,将其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产品和场景。以湖北“知音号”为例,还原汉口码头实景、融合戏剧表演与旅客互动,成功将游轮转变为一座流动的长江文化剧场。通过主题舱房设计、实景剧情演绎、数字多媒体技术和船员角色化服务等方式,将文化元素嵌入游轮,使游客从登船起即沉浸于跨越时空的叙事氛围中,实现身临其境的深度文化体验。
(四)游轮是“文化的传播窗”,展示中国,传递魅力
长江三峡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023年渝鄂两地入境游客总量超300万人次,大部分专程为三峡而来,数百万国际友人通过游轮这种方式认识三峡、了解中国,游轮已经成为展示中国深厚文化和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游轮用精心设计的对外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用国际化的语言讲述三峡故事,从船上的多语种解说系统,到具有东方美学的装饰设计;从展示中国非遗技艺的互动工坊,到组织中外游客体验民风民俗、共庆传统节日,每一个细节,都在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
(五)游轮是“开放的会客厅”,链接中外,对话世界
在全球化背景下,游轮更是一个开放、包容、促进文化交流的“国际会客厅”。近期,由国家相关部委主办的长江文明论坛相关活动就在“长江奇迹”游轮进行。依托游轮平台,创新举办“三峡国际文化交流周”“世界大河文明对话”等主题活动,邀请国内外文化学者、艺术家驻船,举办讲座、展览和艺术沙龙,让中国的游客了解世界,让世界的游客了解中国。
三、立时代之潮,
打造壮美长江三峡文化集合体
推动新时代长江三峡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游轮为核心载体,立足长江、立足中国、立足世界,充分发挥其串联渝鄂、交旅融合、文旅融合的关键作用,通过科技赋能推动数智化升级,深化船岸协同实现“串珠成链”,构建水陆联动、全时全景的文旅新生态。围绕文化赋能、业态融合与体验升级,通过“十做十新”推动长江游轮从传统旅游产品向现代化、国际化、沉浸式文旅融合产品转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壮美长江三峡文化集合体。
一是做国家战略的承接者,打造新标杆。以服务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推动游轮旅游精品化和多元化发展,高标准打造集文化展示、体验、传播于一体的示范性游轮项目,与“三峡库心·长江盆景”等沿江重点项目联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游轮文旅新模式,带动长江沿线区域高质量发展。
二是做联盟协同的依托者,构建新模式。我们将充分发挥游轮串珠成链的功能,以“1+2+N”体系为架构,共同串联规划一批跨区域、主题化的水陆一体旅游线路。例如推出“诗画三峡·人文寻踪”线,串联奉节白帝城、巫山神女峰与宜昌屈原祠;“壮美三峡·自然奥秘”线,联动忠县石宝寨、丰都名山和三峡大坝;“民俗三峡·非遗传承”线,整合云阳张飞庙、巴东纤夫文化和秭归端午习俗,实现游轮产品与岸上景区的无缝衔接和互补发展。
三是做流动三馆的打造者,塑造新地标。创新推出航行于长江之上的“流动博物馆、艺术馆、生态馆”,通过构建长江文化数据宝库,运用数字化展陈、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参与等方式,全方位展示长江文化魅力,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活态传承,使长江文化在流动中焕发新的时代魅力。
四是做农旅融合的创新者,描绘新画卷。开发“游轮+乡村旅游”特色产品,与重庆忠县三峡橘乡、湖北秭归屈原故里脐橙园等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深度合作,推出农事体验、田园观光等活动,带动沿线“三峡院子”“荆楚农园”等乡村旅游品牌发展,助力沿线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五是做品牌赛事的组织者,注入新动能。借鉴莱茵河、多瑙河等全球内河游轮赛事举办经验,结合长江三峡自然与人文资源,策划举办国际水上运动节、三峡马拉松等国际化品牌赛事,吸引全球年轻群体参与,全面提升长江三峡游轮旅游的产品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
六是做诗词文化的传承者,奏响新韵律。自古至今,以长江为题材的诗词作品浩如烟海,奉节更是以“中华诗城”名扬中外。通过深入挖掘李白《上三峡》、杜甫《登高》等经典诗作的内涵,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广泛开展诗词朗诵、创作与研学等活动,打造“诗意长江”文化品牌,使传统诗词在现代游轮等载体上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七是做美食文化的展示者,引爆新盛宴。构建“舌尖上的长江”餐饮体系,在游轮上呈现川、湘、赣、鄂、淮扬、本帮等丰富的餐饮体系,结合餐饮剧场,演绎美食故事,使美食成为长江三峡文旅记忆的情感纽带。
八是做非遗文化的推广者,焕发新生机。在游轮设立非遗活态传承空间,邀请匠人现场演示梁平竹帘、夔州刺绣、峡江藤编、楚式漆器等20余项长江流域特色传统非遗技艺。并通过“非遗+电商”模式等多途径推广非遗产品,让传统技艺在当代消费中焕发新生。
九是做艺术精品的创作者,书写新篇章。联合艺术家驻地创作,推出游轮专属演艺项目,如郎朗·重庆乐章专属演奏,我们结合声光电技术与自然景观,打造甲板实景演出,使艺术与山河共鸣,提升游轮美学的艺术表达力。
十是做影视叙事的创新者,走向新舞台。加强与影视机构合作,制作展播高质量影视作品,如《新三峡》纪录片、《长江图》艺术电影、《长江传奇》动画短片等,运用现代化表达方式,向世界传播长江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使长江故事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生动载体。
四、汇联盟之力,
共绘长江三峡文旅新时代画卷
2020年三峡工程顺利完成整体竣工验收,经过长江沿线省市多年的深耕厚植,今日的三峡文旅,已实现全新蝶变,呈现出新水道、新神韵、新景象、新游轮、新客群、新表达6大特征。壮美长江三峡文旅产业联盟作为一个以项目驱动、市场导向、价值共创、收益共享为原则的市场化组织,将致力于构建一个响应迅速、运作高效、互利共赢的实战型协作平台,既呼应新时代长江三峡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迫切需要,也为凝聚区域共识、集成各方资源、推进协同发展提供关键机制。联盟成立后,将重点聚焦6大任务,系统推动壮美长江三峡的文旅发展从“各美其美”迈向“美美与共”。
一是共绘蓝图,让联盟“融”起来。统一规划理念与实施路径,形成区域协同发展共识,实现资源有机衔接、优势互补,推动长江三峡文旅从“单点分散”走向“整体联动”。
二是共建机制,让联盟“实”起来。建立健全理事会、专委会、项目合作等工作机制。设立六大专委会,聚焦文化研究、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具体领域,开展深度协作。
三是共建平台,让联盟“畅”起来。构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联动的机制化平台,推进数据互联、信息共享、管理协同,以数字化赋能提升长江三峡区域文旅运营效率。
四是共树品牌,让联盟“响”起来。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打造“壮美长江三峡”整体品牌形象。共同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节庆、体育赛事,持续提升长江三峡文旅的全球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是共谋项目,让联盟“强”起来。共同策划和实施一批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重大文旅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层面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投入,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
六是共拓市场,让联盟“活”起来。当前长江三峡游轮旅游年游客量仅130万人次,对比全国每年数十亿人次的旅游体量,仍有巨大的开拓空间。联盟将凝聚合力,共同拓展全国市场、吸引全球客源,通过共推跨区域精品线路、共享多渠道客源,不断做大市场蛋糕。
各位领导,朋友们,同仁们!大江奔流,千年文脉绵延不息;时代潮涌,文旅融合正当其时。打造壮美长江三峡文化集合体,是我们共同的机遇,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在此,我呼吁联盟各成员单位率先垂范、积极作为,争做文旅融合的排头兵、区域协同的实践者、文化传承的创新人。我们也将敞开胸怀,热忱欢迎社会各界、文化机构、艺术工作者和广大创作者,踊跃参与到这一宏伟事业中来,用大家的才华、智慧和作品,共同丰富长江文化表达、提升三峡艺术表达、传播中华文明声音。
前路昭昭,众行致远。让我们以此次联盟成立为崭新起点,携手并肩,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实的行动,共同绘制一幅“水陆联动、文旅交融、古今对话、中外互鉴”的壮美长江新画卷,让长江三峡成为彰显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