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势向上 厚植城市人文底蕴 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将“文明之城”作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发展目标之一,提出要“厚植城市人文底蕴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让新重庆自然美与人文美交相辉映、国际范与巴渝味完美交融,在展示新貌新颜时留存乡愁记忆,在赢得大流量中澎湃正能量,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传播力”。《重庆第1眼》“城势向上”专栏,今日我们一起看山城如何将文化势能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
无人机灯光秀展演成为新名片
8月16日晚,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重庆主题采访活动,圆满收官。作为“活力中国调研行”的重要调研场景,20余家媒体的百余名记者齐聚南滨路,观看“新韵重庆”无人机灯光秀。
当晚的展演,有5000架无人机同步升空,代表重庆城市精神的黄葛树、极具山城辨识度的“吞单轨”、趣味十足的小龙虾等图案轮番登场,为“活力中国调研行”定制的专属画面也惊喜亮相,令在场记者赞叹不已。《金融时报》记者李自钦说:“我看到挤满了拿手机记录的市民。当文旅资源从高阁展品变为全民共享,城市活力自然迸发,重庆无人机灯光秀已超越表演本身,是重庆市民情感认同的载体。”
重庆,是全国首个开展超大规模无人机常态化展演的城市,可实现10000架以上无人机集群表演。自今年4月19日开启常态化展演以来,“新韵重庆”无人机灯光秀展演已开展28场,现场累计观演人次超400万,相关话题全网累计阅读量超60亿,成为名副其实的重庆城市文化新名片。
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主持日常工作)、 “新韵重庆”无人机灯光秀指挥部副总指挥管洪透露,目前他们正在抓紧起草《超大规模无人机展演技术规范》,涵盖设备的选型、空域的申请、应急处置等12个方面内容,向相关部门申报地方标准,为行业发展提供“重庆方案”。
无人机灯光秀最早“出圈”,是在央视春晚重庆分会场上的惊艳亮相。2025台无人机形成的编队,与地面大台阶、灯箱、地屏结合,与朝天门、千厮门大桥等地标联动,形成了从地面到空中的立体舞台,将“赛博重庆”成功具象化。春晚之后,表演延续至元宵节,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当时就有不少游客感慨“如果能经常举行就好了”。重庆深谙城市IP培育之道:从4月19日开始,以大型无人机艺术表演+城市亮灯仪式+专题直播电视节目的模式,进行常态化展演,为山城培育出了又一“顶流”。无人机灯光秀展演的常态化,是缩影。从天地为幕、山水交响的江畔音乐会,到每个人都可以拿起话筒成为舞台主角的“路边音乐会”;从不收门票,几乎场场爆满的野歌会,到舞剧《杜甫》、川剧《江姐》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渝字号”精品力作接连涌现……这座城市的文化生态,因持续的创新供给,正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美。在这个过程中,重庆的城市形象传播,也在不断优化。
库里重庆行:一次成功的城市营销
8月18日—20日,2025 CURRY品牌亚洲行在重庆火热开启。作为本次亚洲行的唯一站点,手握4枚总冠军戒指、稳坐NBA历史第一射手宝座的库里,时隔10年再次造访重庆。
库里带来的,不仅是一场篮球盛宴,更是重庆与世界对话的一次绝佳机会。为了这次活动,重庆拿出了足够的诚意——精彩纷呈的无人机表演、上座率爆满的活动现场、库里涂装的接驳大巴、单轨列车等等,打出了一系列温馨的“组合拳”。库里感叹道:“这次重庆之行太棒了,在重庆我感受到了球迷的热情和热爱,谢谢你们,已经期待再次来到这里了,相信我们会度过一个很好的赛季,谢谢!”
截至20日下午5点,抖音数据显示,“库里中国行”话题累计有18.6亿次播放,“库里重庆行”相关话题有超过5000万次播放;微博上,“库里 重庆”“库里 无人机”等话题也有超过3000万次播放。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库里重庆行”的相关话题热度也在持续攀升。篮球巨星与山城特色元素的梦幻联动,赋予城市文化传播新活力,也让重庆凭借创意传播进一步走进全球视野,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与国际知名度。
重庆,是“流量榜”上的常客。今年4月,“甲亢哥”来渝直播,海外全网总观看量突破9718万人次,海内外总阅读量超12亿次。《2024中国城市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报告》,把337个中国城市纳入调查,重庆的“综合海外网络传播力指数”排名第4。这是重庆连续第六年闯入这一榜单的“前十”,并且排位在逐年上升。今年6月23日,2025年度《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报告》在北京发布,重庆在“海外影响力城市年度排名”中名列第五。同一份榜单上,2023年重庆位居第10,2024年是第9,2025年冲到了第5,实现“三年五级跳”。国际传播,是一个切口,重庆在城市形象传播领域的巨大动能与无限潜力,由此可见一斑。而以文兴城的初心,则是惠民。以文惠民,是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的最终落脚点。
公共图书馆“巴·掌书”进轨道交通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巴·掌书”进轨道交通项目,是国内公共图书馆与公共交通合作服务社会公众的创新性项目,以“阅读+交通”的方式,为市民提供“零费用”“随处用”“随身用”的阅读新体验。项目于2024年4月启动,截至2025年6月,已在8条轨道交通线路的69个站点投放71台自助借阅柜,覆盖10个行政区,投入图书超1.67万册,文献流通率达279%,有效延伸了公共文化服务触角,有力支撑了全市“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市民王先生表示,有了这个“巴·掌书”屋,可以随时借,各个地方都可以还,很方便。
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重庆2024年建成重大功能性文化设施20个、“四馆一中心”1.2万个、公共文化新空间412个,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由760平方米增至820平方米,开展品牌阅读活动80余场次、流动文化进基层超2万场,惠及群众7400万人次,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满意度居全国第7位。如今,漫步重庆,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空间触手可及,文化展览、惠民演出、文化体验等活动遍地开花,优质文化资源公平普惠地润泽每一个人,转化为可感可及、触手生温的幸福质感。
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协会副会长,重庆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江燕玲看来,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为重庆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明确了目标定位。以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三方面发力:一是以文润城强基铸魂。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活态传承,深化洪崖洞、十八梯等历史风貌区有机更新,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文化会客厅”,构建传承城市文脉、厚植人文底蕴的精神纽带。二是以文兴业聚势赋能。坚持“文化+”思维,围绕“雄奇山水 新韵重庆”文旅宣传品牌口号,系统迭代自然观光、民俗体验、都市休闲等产品体系,将“国际范”“烟火气”“巴渝味”融入消费新场景,让游客在旅游体验中感知城市文化魅力,实现“流量变增量”的价值转化。 三是以文传声扩大影响。依托巴渝文化根脉与文旅融合成果,抢抓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等机遇讲好重庆人文故事,进一步擦亮两江四岸灯光秀等文化 IP,更多运用 VR、短视频等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传播可视化、场景化、大众化,为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美誉度注入可持续动能。
从经济转型到治理升级,从品牌塑造到民生改善,文化始终以其浸润、创造和包容的特性,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依托。文脉悠长历千载,弦歌不绝奏新声;我们期待,重庆在守正创新中,书写更动人的时代文化答卷。
(重庆广电-第1眼TV 吴春春 邓静 吴静 李艺 丁琳 李波 李嘉博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