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孙武斌 | 做好“搭船”文章,助推重庆文旅赛道加速“出圈” ——基于重庆游乐园项目打造的思考与建议

来源: 集团第二纪监室-孙武斌
发布时间: 2025-04-07
字号: [小] [大]

2025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作出“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战略部署。重庆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锚定“培育建强市场主体”目标,提出“加大力度引育领军型、骨干型文旅企业”明确要求。当前文旅产业蓬勃发展,面对新业态涌现、新场景频出的“应变考卷”,重庆游乐园项目借力央渝合作机制和中旅企业资源整合优势,融合品牌、文化、科技与运营经验,协同推动文旅产业提档升级,助力城市更新,为新形势下文旅企业搭船出圈、共赢互促、驶向更广阔蓝海提供了实践样本。

一、厘清“搭船逻辑”,洞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头部企业之“优”、本地企业之“特”

“搭船”是方法,“出圈”是目的,“为什么搭”是前提。尽管头部企业在助推文旅融合中发挥着显著优势,但文旅企业要真正实现“有效搭”“搭得好”,还需准确厘清“搭的逻辑”,把头部企业的“优势”与本地企业“特点”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实现资源互补、合作共赢,取得“1+1>2”的良好效应。

(一)头部企业“优在哪”

看资源整合。头部企业产业链布局广泛,拥有核心资源优势,对文旅产业资源整合具有“虹吸效应”。例如,万达深耕南昌融创文旅城,整合万达广场、酒店群、电影乐园等业态,推出“一票通玩+购物折扣”联票,打造江西首个大型实景演出“瓷都历险”等,项目开业首年客流量突破800万人次。

看品牌影响。头部企业长期积累的良好口碑和市场认可度能吸引大量游客。例如,上海迪士尼(Disney)将经典IP(如漫威、冰雪奇缘)与中国元素结合,推出“十二朋友园”等融合产品,成为世界游客打卡的现象级产品。美团基于用户真实评价和大数据算法,发布“必住榜”“必玩榜”,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因上榜客流激增。

看创新能力。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头部企业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能够引领行业发展潮流。例如,锦江国际集团布局度假酒店市场,创新探索酒旅融合,打造“跟着锦江游中国” 大IP产品,以路线串联“酒店+”,并将时下热门的房车、露营、演唱会经济等均纳入路线打造,协同文旅产业上下游共荣发展。

看资金技术。头部企业凭借突出的资金实力和技术支撑,能够承担大规模项目的前期投资和长期运营成本。例如,抖音与西安大唐不夜城联姻,通过短视频推广,带动线下旅游热潮。华强方特自主研发“飞翔式球幕影院”等产品,年接待游客超过5000万人次,二线城市项目平均带动周边餐饮、酒店消费增长30%。

二)地方文旅企业“特在哪”

在本地资源、文化理解中有“独特情怀”。地方企业通常对本地文化、历史、自然资源有深刻理解,能够提供独特的文旅产品。例如,晋源依托“唐风晋韵·山水晋源”的文化底蕴,成功打造晋祠天龙山5A级景区和“晋隐归源”民宿品牌,成为太原文旅的核心竞争力。

在政策支持与政府关系上有“独特黏性”。地方企业往往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能够获得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例如,晋中市与山西文旅集团合作,通过政府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整合区域资源,提升文旅产业价值。

在成本运营与快速响应上有“独特效率”。地方企业在运营成本上具有优势,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例如,端州区通过与巅峰智业合作,利用本地山水资源和城市肌理,快速推出新业态和节庆活动,增强文旅活力。

(三)头部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之桥“搭在哪”

资源整合与品牌共建。地方企业提供本地资源,头部企业提供品牌和渠道,共同打造文旅IP。例如,丽江市与华侨城集团合作,通过合资公司运营丽江古城及周边景区,整合本地文化资源与华侨城的品牌优势,成功打造了“丽江文旅”品牌。

技术赋能与业态创新。头部企业通过技术赋能,帮助地方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例如,腾讯文旅为杭州西湖提供了智慧旅游解决方案,通过大数据分析和AI技术优化景区管理,并引入VR体验馆、数字文创等新业态,提升了游客体验和景区运营效率。

资本合作与风险分担。通过股权合作或项目共建,双方共同承担风险。例如,复星旅文集团与桂林市合作,通过资本注入和项目共建,开发了“桂林复星国际旅游度假区”,推动了当地旅游产业升级,并分担了项目开发中的风险。

区域协同与市场拓展。头部企业帮助地方企业拓展区域市场。例如,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文旅部门联合签署合作协议,推动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通过资源共享和市场联动,形成了区域文旅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活用“搭船方法”,推进重庆游乐园项目落地转化、协同发展

从“搭船逻辑”不难看出,地方文旅企业借力头部企业融合发展,进而实现“搭船出圈”,首先需做到“知己知彼”。作为“聚焦头部企业做文旅”的实践案例,重庆游乐园项目事同此理,实践中既需要“懂搭”的逻辑,还需要“巧搭”的角度和“善搭”的方法,直至将混搭的“物理合作”转化为有机的“化学反应”。

(一)文化资源“联袂”挖掘:打造城市文商旅融合新地标

特色文化要素融入游乐设施。重庆游乐园项目深入挖掘重庆特色文化要素,拟打造“主城最高摩天轮 + 穿楼落日缆车 + 跨江索道”三大高空引擎产品。本地文旅企业可在文化挖掘发挥特殊作用,可为项目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和创意灵感,中旅集团则能凭借专业的项目规划能力,将文化要素巧妙地融入游乐设施设计中,增强项目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山水之城文化与商业的融合。重庆以山水之城闻名,然而传统商业存在 “临水不亲水” 的问题。中旅集团拟利用园内湖泊资源并联动商业建筑,规划近 15000㎡室内室外一体化的超级水世界主题乐园,这一举措将改变传统商业与自然景观脱节的现状。本地文旅企业可在项目规划初期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推动项目利用好本地自然资源,同时吸引本地商业企业参与。

主理人文化的发扬与培育。重庆游乐园项目敏锐捕捉到“主理人文化”这一趋势,规划 3000㎡重庆首个主理人孵化基地。该基地为重庆新业态新场景新品牌提供试验场所。本地文旅企业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搭建交流平台等方式,积极培育和发扬重庆的主理人文化,将为项目引入丰富的文化元素和创新业态。

(二)科技创新“联合”应用:打造沉浸式文旅消费目的地

光影幻光森林的数字技术应用。重庆游乐园项目利用基地内公园林地,打造超 50 亩光影幻光森林,是科技创新方面的一大亮点。本地文旅企业可积极协调本地科技企业与项目团队合作,为项目提供本地化的技术支持;中旅集团则能凭借自身在科技文旅领域的经验,确保项目的技术实现和运营管理达到国际水准。

沉浸式演艺餐厅的创新模式。规划 3000㎡沉浸式演艺餐厅,以巴渝文化为创作基础,打造集乐舞演艺、光影艺术、餐饮体验为一体的全国首个原创巴蜀文化主题餐秀。本地文旅企业在文化创作方面可发挥助力作用,组织文化专家和艺术家,为演艺餐厅提供丰富的创意内容和灵感。中旅集团则可在项目运营管理和技术应用上着力,确保主题餐秀的服务质量达到一流水平。

沉浸式 IP 娱乐互动体验区的打造。规划 1500㎡沉浸式 IP 娱乐互动体验区,利用 VR/AR 打造科技展厅,引入国潮动画 IP、数字艺术 IP 等特色体验内容。本地文旅企业积极推动本地 IP 资源与项目的对接,为体验区引入具有重庆特色的文化 IP。中旅集团则负责技术设备的采购和安装,以及体验区的运营管理,确保游客能够获得优质的沉浸式体验。

(三)运营管理“联手”深耕:打造高品质顶尖文旅体验地

全自持开发确保项目品质。重庆游乐园项目整体将由中旅集团全自持开发,并充分利用中旅集团资源,设置自营 / 联营面积超 50%。本地文旅企业在项目运营管理方面发挥监督和协调作用,确保项目运营符合本地文化特色和市场需求。

与头部企业合作提升项目影响力。中旅集团先期已与浙江巨马、追光动画、重庆演艺集团等行业头部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愿。本地文旅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可以积极牵线搭桥,促进各方资源的对接与合作,为项目带来更多的创新元素和发展机遇。

三、增强“搭船韧度”,保障项目生命周期运行稳、走得远

重庆游乐园项目不可避免面临利益分配、风险控制、协同等客观挑战,如何让项目“出圈走好”、更“破圈走远”,通过项目实施、运营,有效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解决地方文旅企业发展信心不足、市场化程度不够、项目拓展专业能力欠缺等短板,是项目团队需要立足长远、统筹思考、协力攻克的“必答题”。

一是探索在“利益分配机制”上防风险、增韧劲。建立“股权合作+收益分成”模式,中旅集团以资金、品牌和运营为主导,地方企业以本地资源(如文化IP)入股,按比例分配收益。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做实“投资决策树”,通过引入保险、政府担保等降低风险。守牢党建、合规、安全、稳定、保密、意识形态、环保、党风廉政建设“八条高压线”,中旅集团负责项目风险评估和管控,地方企业提供市场、政策支持,定期排查风险、预警应对。

二是借势“产业联盟”为项目拓资源、增韧劲。发挥巴蜀文旅走廊产业联盟“大马力发动机”作用,借力区县资源、社会资本、协会组织、中介机构、全国人大代表桥梁等作用,扩大“朋友圈”,推动乐园项目与周边产业协同联动。例如设计“巴蜀文化主题体验区”,融入川剧变脸、石刻元素、川渝非遗等文化IP,打造差异化吸引力;与川旅等企业合作,开发跨区域联票、联程旅游线路,共享客源流量,提升辐射力。培育“旅居”项目,加大联盟在乐园“吃、住、行、游、消、玩”各方面配套的加持,打破简单吸引游客“打卡”的惯性思维,推动旅“游”向旅“居”转变。

三是坚持“市场化”导向助力合作稳预期、增韧劲。推动地方企业与中旅协商设立专项奖励池,对在游乐园项目中提出创新方案、实现降本增效的团队,按市场化规则分配超额利润。成立“文旅创客工作室”,鼓励地方团队以小组形式承包乐园子项目(如夜间光影秀、文创市集),自负盈亏并享有50%以上利润分成,培养企业家思维。借力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升游客金融服务、会员服务、数字金融、宣传营销美誉度和影响力。

四是突出“专业化”培塑促进团队强能力、增韧劲。坚持“中旅—地方”联合培训体系,搭建中旅专家与地方企业骨干结对机制,例如可尝试中旅营销总监与本地团队共同制定乐园年度推广计划,通过贴身指导,透视“宏观、中观、微观”维度,树立“乐观、中观、悲观”思维,反哺专业化、市场化思维。探索“项目制”实战练兵,将乐园细分模块交由地方团队负责,中旅提供技术标准和过程督导,不断打造和输出“有几把刷子”的专业团队。

网站地图
关注微信公众号
联系电话:023-67062000
传真:023-67062111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北滨一路526号
Copyright © 2025 重庆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300534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