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沉浸式文旅|“渔业+文旅”,“渔旅融合”赋能渔文化与现代文旅协同创新路径探析

来源: 沉浸城市
发布时间: 2025-04-07
字号: [小] [大]

编者按,文旅之道,贵在因地制宜,根植于一方水土的天然禀赋与人文积淀。每一寸土地皆有其不可复制的灵魂与气质——或藏于巍巍山川的雄浑气魄,或隐于悠悠历史的文脉传承。唯有深度挖掘这些独特的"地理基因"与"文化密码",方能铸就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文旅品牌。当下,全国各地正掀起一场"寻找地方文旅DNA"的创新浪潮,从雪域高原到江南水乡,从边陲小镇到滨海新城,都在探寻那条属于自己的文旅发展之路。本文聚焦于江河湖海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赠,旨在为水域丰富的地区提供一套突破传统的文旅发展方略。水域旅游,不应止步于江畔漫步的闲适、沙滩日光浴的慵懒,这些同质化的体验早已难以满足当代游客对深度、特色、沉浸式文旅体验的渴求。我们需要以水为媒,以文为魂,打造一场融合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的感官盛宴,让每一片水域都焕发出独特魅力,让每一次亲水之旅都成为难忘的文化邂逅。

01

传统渔文化的现当代困境

传统渔文化目前面临三大困境,第一:渔业资源衰退,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后,部分渔民面临转产转业挑战,传统捕捞技艺传承受阻,而海洋渔业只能兼顾到沿海城市,同时捕鱼行业往往时间久,经济效益差,没有办法通过渔猎带动整个城市发展。

第二:文化记忆断层:年轻一代对于传统的传统渔猎因其长时间,低收益的现状,所以很少有年轻人会选择继续从事渔业,由此导致的一个现象是,传统的渔歌,渔俗项目无人传承,逐渐走向衰落与消亡,从而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记忆断层。

第三:部分景区简单复制“渔家乐”模式,缺乏深度文化挖掘,导致游客体验单一。因为年轻人的流失,导致渔文化的创新力不足,大部分渔家乐景区,或者海滨景区多为农家乐的复制及提供给游客住房,为游客提供饭食,在娱乐方面则是提供坐船出海游玩这样的一次性娱乐形式让游客有一次出海的体验,当好奇心被满足,则不会产生重复性消费,而这样的形式放在“江河湖地区“则衍生为,坐船游江等形式,同样缺乏新意。

正是在上述的三重困境中,渔文化目前急需注入新鲜活力,需要创新转型。只有打破传统的形式,才能构建新的旅游模式,由此将渔文化再次展露到人们视野中,使渔文化焕发新生。

1
(图片:传统捕鱼 | 信息来源:网络公开)

02

渔文化与文旅结合是最优解

目前渔文化最适合转型的方向是与文旅融合,原因则是:文旅的受众人数十分广泛,老幼妇孺皆有可参与其中的机会,受众多则说明其隐藏的市场大,是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的,其次,文旅转型不需要过多的经济成本,文旅转型需要的是独特的概念,有趣的想法,以及其他地区无法带来的独特体验,渔文化本身就是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是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接下来举几个例子进行说明。

(1)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 方巷镇沿湖村的渔业转型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在面对传统捕渔业造成的生态失衡,全面开展退养还湖、禁捕退渔等工作。走进扬州渔文化博览馆,一件件渔民们曾经使用的渔具成为了展品,结合文字和图片,渔民生活和当地民俗风情呈现在众人眼前。“这个叫鳗鱼镣,主要功能是捕捞鳗鱼。用这个渔具在淤泥里面滑一滑,鳗鱼就会夹在圆弧结构中被捕上来……” 退渔还湖表现了渔民的大智慧。

乘渔船穿梭于芦苇荡与荷塘之间,河面上,鸬鹚在欢快地迎接游客。湖心岛上是沿湖村的“星空露营”地。围绕“精致露营”主题,沿湖村于去年推出了湖心岛轻奢露营项目。在这里,游客们除了看风景、吃鱼鲜、体验渔家生活,还可以体验民谣演奏、帐篷、篝火、露天电影、户外烧烤等新项目,尽享一刻“逃离”都市的闲散惬意。立足生态资源禀赋,“点绿成金”,2023年,沿湖村接待游客30万人次、参观团队450余个,实现旅游收入3200万元,带动村民400多人就业、人均收入突破3.5万元。

2
(图片:沿湖村湖景 | 来源:光明网)

沿湖村的例子就是传统渔村与文旅融合后的成果,传统的渔文化可以通过新的旅游经济传播给游客们,让游客了解到渔文化,也是对渔文化的一种传承,当地的年轻一代可能不再对已经熟知的事物感兴趣,但专为体验这一独特文化的游客们来说,学习和了解渔文化那便是他们此行的目的之一,所以迎合游客需求,则也是渔文化适合发展文旅的一大原因。

所以渔文化如果想有所发展则需要在地区特有的捕鱼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一些可以迎合游客喜好的经典或娱乐项目。

(2)首个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海南省儋州市峨蔓镇下浦村

除此之外,海南省儋州市峨蔓镇下浦村,计划投资1亿元,一期固投达5千万元。项目将重点打造全国海钓俱乐部示范基地,配套建设浮式码头、休闲渔船、海上网箱等设施,同时规划建设渔家民宿集群、火山石主题餐厅以及多功能文化展馆等特色项目。通过串联海上观光、路亚竞技等多元休闲业态,形成"吃住游娱购"全链条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一站式休闲体验。同时,该项目创新采用"企业运营、村集体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合作模式,整合峨蔓镇下浦村闲置土地资源11.6亩,正式运营后可以提供管理、服务等职责岗位100多个,向当地村民提供更多“家门口”就业机会。同时,通过项目驱动提升当地招商引资吸引力,构建良好文旅发展环境。

由此可见文旅对于经济的发展也是有极大的带动作用,在首个示范村创立之后便可以有一个标杆来察觉文旅未来的发展方向。

03

渔文化未来与科技文旅融合的发展方向

渔文化若要在当代文旅浪潮中焕发新生,必须拥抱科技,以数字化、沉浸式、互动性体验重构传统渔业场景,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看水”到“懂水”,真正感知渔文化的深层魅力。未来的渔文旅融合,不应仅停留在静态展示或简单体验,而应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区块链溯源等技术,打造虚实结合、可感可触的智慧文旅新业态。

在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方面,可建立渔文化基因库,运用3D扫描技术复原传统渔具、渔船,并通过AR互动让游客“穿戴”虚拟蓑衣、体验撒网捕鱼。例如,浙江象山中国渔文化馆通过AR技术、裸眼3D等手段展示渔文化历史,游客可沉浸式体验渔俗活动1。此外,区块链技术可应用于渔获物溯源,游客扫描二维码即可了解鱼类的生长环境、捕捞方式,甚至追溯至某位渔民的作业记录,增强消费信任感与文化认同。进一步深化科技赋能,沉浸式体验的探索为渔文旅开辟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结合元宇宙概念打造的“平行渔村”,如宁波松兰山滨海度假区推出的数字展馆和非遗课堂,让游客戴上VR设备即可模拟深海垂钓,与虚拟鱼群互动,而系统根据现实潮汐数据动态调整难度,极大提升了体验的真实感。同时,通过光影秀与无人机编队的协同演绎,古代渔民的“鲸鱼灯祭”得以生动再现——游客漫步码头时,脚下海浪投影随步流转,空中无人机模拟鱼群迁徙轨迹,构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渔文化盛宴。

这种虚实交融的体验模式,离不开智慧化运营的底层支撑。AI导游可替代传统讲解,根据游客兴趣定制个性化路线,例如扬州沿湖村计划推出的“AI渔娘”虚拟形象,不仅能通过语音交互讲述渔村历史,还能引导偏好美食的游客学习制作“邵伯湖鱼丸”,或推荐热衷手工艺的游客体验数字工坊的虚拟织网7。大数据分析则进一步优化业态布局,如滨海县扁担港渔村通过游客扫码行为分析,发现年轻群体对“渔猎挑战赛”的浓厚兴趣,随即开发APP积分系统,将线下捕鱼竞赛与线上游戏化奖励机制结合,形成消费闭环。

3
(图片:浙江象山中国渔文化馆 | 图片来源:象山文联)

科技与渔文化的融合,绝非简单叠加,而是要让技术成为文化的“翻译器”与“放大器”。未来的渔文旅,应是“数字孪生”的活态博物馆,既留存传统的质朴,又赋予现代的灵动,让千年渔歌在智能浪潮中传唱不息。

编者后记,当最后一缕夕阳洒在渔船的桅杆上,当最后一曲渔歌回荡在波光粼粼的水面,我们不禁思考:如何让这份传承千年的渔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本文对渔文化与现代文旅融合的探索,正是对这一命题的深情回应。在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科技的赋能让古老的渔文化获得了全新的表达方式。从扬州沿湖村的"AI渔娘"到象山渔文化馆的AR体验,从宁波松兰山的数字展馆到滨海县的智慧渔村,每一个创新案例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渔文化不仅没有在现代化浪潮中消逝,反而在科技赋能下获得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更广阔的传播空间。这些实践告诉我们,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成就的共生关系。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只是手段,文化才是灵魂。在推进渔文旅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守文化本真,避免陷入"为科技而科技"的误区。真正的创新,应当建立在对渔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之上,让技术服务于文化表达,而非喧宾夺主。正如一位老渔民所说:"再先进的技术,也替代不了渔网里沉淀的那份岁月记忆。"展望未来,渔文化与文旅的融合还有无限可能。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数字孪生渔村"这样的创新实践,期待渔文化在保持本真的前提下,以更加生动、多元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对未来的投资——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依然能够感受到渔歌里的乡愁,体验到渔网中的智慧。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来自江河湖海的馈赠,让渔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因为,保护好这些文化基因,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网站地图
关注微信公众号
联系电话:023-67062000
传真:023-67062111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北滨一路526号
Copyright © 2025 重庆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300534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