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产业联盟·川渝在行动 助力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

来源: 重庆文化旅游集团
发布时间: 2025-04-18
字号: [小] [大]
图片1

近日,由四川省文旅厅主办,四川省旅投集团、四川旅投教育公司、四川省文物局、成都博物馆承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产业联盟协办的“天府文旅大讲堂”在成都博物馆成功举办。本期活动以“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聚焦文化遗产活化与保护,特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担任主讲嘉宾。四川省文旅系统、各地申遗办、四川省各地申遗办、世界遗产地及相关机构代表共400余学员代表现场参与,共同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超9万人次通过线上平台同步收看。讲座由四川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巡视员濮新主持。 

2

讲座深入剖析了北京中轴线作为世界遗产的核心价值及其对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吕舟介绍,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中心,北起钟楼、鼓楼,南至永定门城楼,全长7.8公里,遗产区和缓冲区总面积超过51平方公里,覆盖超60%的北京老城区域。“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管理不仅是文化遗产传承的命题,更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中轴线申遗工作通过科学规划,实现了历史空间与现代功能的有机衔接,为城市文脉延续、空间格局优化和社会活力激发提供了范例。 

1

针对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吕舟提出:“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关键在于使其历史文化价值融入当代社会。这不仅要求保护物质载体,更要让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城市文化身份认同的纽带。”他以北京中轴线为例,指出文化遗产的活化能增强市民的文化归属感与自豪感,进而形成社会凝聚力,推动城市繁荣发展。他谈到“城市是历史的积淀,每座城市都应挖掘自身文化基因,让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荣”。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既是守护文明根脉的历史责任,也是激发城市文旅生命力的创新命题。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承载着巴山蜀水的千年魂魄,融历史之厚重、人文之鲜活、自然之瑰丽、现代之时尚、产业之丰饶、寰宇之共鸣于一体,堪比一张世界级的绚丽文旅名片。川渝两地共拥有9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7个国家一级博物馆,自古以来便闪耀着文明的曙光。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和黄金面具,揭开了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饰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标志;都江堰以“道法自然”的治水理念滋养天府之国2000年,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大足石刻作为“东方石窟艺术最后丰碑”,与敦煌莫高窟、印度阿旃(zhān)陀石窟共筑佛教艺术长廊;合川钓鱼城以孤城抗蒙36载改写欧亚历史,展示巴渝人民强大的智慧与创造力;涪陵白鹤梁水下碑林,以1200余年的水文石刻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铭刻着长江流域人水共生的科学密码。 

正因如此,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始终积极探索“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传承”的实践路径,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文物展示、非遗活态传承融入现代生活、历史街区有机更新与社区共建等多元方式,让文化遗产从静态的“历史见证者”转变为动态的“文化参与者”。 

未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产业联盟将充分发挥联盟作用,加强协同合作,创新发展模式,坚持以“一盘棋”思维推动跨区域资源整合,以文旅消费新场景激活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让古蜀道的马蹄声、长江边的号子声、茶馆里的川剧声,成为串联过去与未来的文化交响,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

网站地图
关注微信公众号
联系电话:023-67062000
传真:023-67062111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北滨一路526号
Copyright © 2025 重庆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3005346号-9